“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們不要著急他現在怎么樣,回到我們的初心,養其根,俟其實。”
▼
十八大以后,教育部全面啟動了對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的修訂工作,2014年率先開始了高中教材的修訂,經過將近四年的時間,在2017年底、2018年初完成了普通高中的課程修訂。隨后,高中的教材也全部修訂完了,到2022年,全國所有省市必須使用高中新課程、新教材,無論是否啟動新高考,必須是從高一年級使用新的教材。這是目前高中課程教材修訂的工作進展。
義務教育方面,我們在2019年1月份啟動了課程修訂工作,到目前為止,我們大部分工作已經完成了。國家教材委的專家委員會已經審議通過,接下來我們還要報教育部黨組、國家教材委員會來進一步審定。同時,我們很快要啟動教材修訂,大致的工作進度是希望2021年底能夠印發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16個課標。
計劃2023年,義教的教材修訂完成投入使用,我們這只是工作計劃,這中間有沒有其他的環節會拖延,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所以我只能跟大家講我們大概的工作。
在這個過程當中,特別是在修訂義務教育過程當中,我們對初中的教育還是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的。借這個機會,我想今天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個人的一些想法。我今天所有講的,盡管我來自于教育部,但我不代表教育部、不代表政策,我今天所有講的,只是我自己對政策的思考,政策以紅頭文件為準,不要以我今天說的話為準。
01
義務教育到底怎樣定位
前兩天我在一個場合講,我說我也快60歲了,如果能活100歲的話,前半輩子干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所有的課程修訂、教材修訂,我認為我這輩子干的最有意義的事情就是這件事情。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到底怎么定位?我想了這么一句話:“養其根,俟其實”。大家都理解這句話,就是義務教育階段不要著急,孩子表現如何,不要著急,我就想說這個意思,要關鍵看成長的質量。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跟大家簡單分享一下這個數據,PISA測試。它是由經合組織發起和組織的,目前有79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以15歲在校學生為主。測試的范圍是閱讀、數學、科學素養。一開始我們國家沒參加,我到教育部工作以后,遇到的第一個事情就是要不要參加這個事情,因為人家一直邀請中國參加,當時的部領導最后定下來說,這個事我們要參加,但不能以國家的名義參加,所以就先讓上海參加了。
所以2009年上海以一個市的名義參加了這個測試,三項,每一項總分都是第一,每三年進行一次,2012年上海又參加了,又是第一。
所以接下來,2015年有四省市參加了,但是成績有點變化,當時是北京、上海、廣東、浙江,一共四個省,數學第六、科學第十、閱讀第二十四。有人開始說,上海不能代表中國,上海還是太發達了,這四個省市參加以后是不是反映了真實情況。
我先說這個測試的抽樣不是我們抽樣,是負責這個測試的組織來抽樣,我們把學校名單給他們,把他們要的信息給他們,對方來抽樣。比如:北京抽的是房山,不是我們選什么學校,是按照對方的模型去抽的。所以抽樣是非常科學的,是有代表性的。
2018年四省市參加,三項第一。大家又信心百倍了,說我們基礎教育在世界是一流的。79個國家的地區,絕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我們在發達國家里面得了第一。從2009年參加四次,三次得了第一。
其中,分析數據是:
每周總時長1908.65分鐘的學習時間,即31.8小時,每天6小時的課堂學習。在79個國家和地區里面我們排第四位。
什么意思呢?我們每一周課堂教學實踐的時長是比較長的,所以這樣就來了第二個指標,學習效率。拿成績除以學習時長就等于效率。
閱讀是119.8分/小時,排名44位;數學118分/小時,排名46位;科學107.7分/小時,排名54位。
問題就來了,我們成績是比較好的;一算效率,我們并不是最好的。換句話講,我們學習成績與我們付出的時間是有很直接關系的,我們花的時間比較多,人家分低,但別人花的時間少。
再一個是測試完以后有問卷,對學生有問卷的評估,對學校、對團體、對班級的歸屬感,我們大概排51位,生活滿意度大概排61位。
那么,問題又來了,也就是相對于其他國家來講,我們快樂學習還做的不夠,幸福感不是排在前面的。還有積極情緒體驗,也是隨年級升高在下降的,負面情緒體驗隨年級升高是上升的。
還有一個指標是我們要考慮的,就是學習志向。PISA結果顯示,美國將來期望進入科學相關行業從業的學生比例為38%,OECD平均為24.5%,中國學生的比例為16.8%。
我們考了第一,但科學素養評價之后,雖然考了第一,當將來長大以后愿意從事科學工作的人不多。
那么,為什么要考第一,為什么要玩命花時間去學呢?這個現象不僅僅是PISA測試有的。原因可能是復雜的,我們的理想教育這些年我認為真的是忽視了。
就是說也可能現在的孩子不知道將來想干什么,所以到高考報志愿的時候一片混亂,到底想干什么,考高分、考低分是一個方面,是選學校的一個前提,但是夠了分,想學什么,還沒有想明白。
所以這樣的情況就要我們去反思,我們質量到底怎么樣,什么是高質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全國教育大會上講了,最突出的問題是中小學生太苦太累,辦學中的一些做法太功利太短視。
基礎教育要打基礎,不要著急去看到取得什么成績。這是我對初中教育,甚至對小學義務教育的個人基本認識。所以今天很多問題的根源,與總書記的講話指出的問題是密切相關的。
我以前也講過,北大的數學高才生為什么當了和尚?武漢大學的學生學建筑的為什么離家出走?所以,北大也好,清華也好,武大也好,離家出走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要大驚小怪,要反思我們在孩子人生理想、人生價值方面的一些觀念,當然跟我們辦學也有關系。
大家知道十九屆五中全會的主題是什么嗎?高質量發展,教育也一樣,特別是基礎教育。大家知道義務教育公平問題方面,這些年采取了很多措施,就近入學、取消小升初考試,包括教育部實行均衡發展督導等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是在保公平。當然這個公平如何理解,還有不同的,最起碼從形式上、從基本的規范上來講,還是朝這個方向做很大的努力。
公平問題解決以后,現在最主要的矛盾是什么?質量,高質量發展不僅僅是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我認為對教育同樣要高質量,特別是義務教育普及以后,核心是解決質量。
質量怎么理解?我舉PISA例子就想說這個事情,我們考了世界第一,是不是就是質量第一?我們一定要打一個問號,包括我們的付出、我們的幸福感、我們的志向。
怎么辦?養其根要定其向,明確人生價值和追求;養其根要蓄其力,激發內在學習動力;養其根要立其本,培養核心素養。
哈佛商學院對學生的調查:
3%的人:有長遠而清晰的奮斗目標,25年后,他們成為了社會精英、行業領袖、政界要人;
7%—10%的人:有短期清晰的奮斗目標,25年后,他們成為社會的中堅階層、律師或教授;
不到60%的人:目標不甚清晰,25年后,他們都是普通的職員;
不到30%的人:他們沒有任何目標,25年后,他們成為臨時打工者,少數靠社會救濟生活。
這個結果可供我們參考,我們從中反思一個問題,就算是讀了名牌大學,如果沒有明確的人生追求,將來也未必能夠成為一個社會有貢獻的人。
前兩年,我在起草關于勞動教育的文件時,我們委托了一個機構做了調查。情況是這樣的,在上萬人的職業理想調查中,學生比較多地選擇當“主持人”“網紅”“老板”,愿意當工程師的僅2.06%,原因是工程師“辛苦”“又臟又累”,“有時還有風險”。
我們現在的教育比較忽視這個問題,孩子的志向、孩子的理想教育不是一天兩天的,一定是在從小開始要研究,家長要研究這個問題,老師要研究這個問題。
我的教育理念是這樣,幼兒園、小學,孩子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就讓他干什么,不讓孩子進行多方面嘗試,就發現不了孩子適合干什么,這就是我的教育理念。
我認為義務教育階段不要固定到某一個方面,多嘗試一些,孩子也在發現自己,你也在觀察他適合干什么,因為我們現在有條件了,過去沒條件,過去有多少家長能帶孩子出去旅游、帶孩子去一些地方搞一些活動,現在都有了。所以我覺得志向教育很重要。
要激發內在興趣,逐漸明確人生方向,然后一輩子為之奮斗的,我認為這才能真正在這個領域做點有意義的事情。
如何能夠持久?第二個就是興趣問題,我對創造力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研究,得諾獎的人為什么能得?不是智商高的問題,包括我們做了中國、日本、美國、德國、英國5個國家青少年創造力的研究,我最后得出的結論是智商和聰明程度沒任何差異,但是與這六個方面的因素息息相關:
1.對自己感興趣事物的巨大的內在興趣和高度熱情
2.不可阻止的、自發的學習行為
3.強烈的成長動機(超越、巔峰動機)
4.反潮流精神
5. 獨立性、創造性、求新求異性
6.孜孜不倦的工作態度和克服困難的堅韌精神
我們說,質量相對PISA來講,孩子的志向、興趣到底是怎么樣的。這是我在北師大的一個同事做的,6-13歲,我們的內在興趣在不斷地下降,由外在興趣來主導,外在興趣是什么呢?考了一個高分,表揚一下,是真的感興趣得來的分數還是為了討好某一個人?這就是我們的現狀,如果沒有內在興趣是不可持續的。
我們要思考這些,這些考試考不出來,又沒法去客觀評價,但我覺得這個事情對孩子一輩子成長都是最重要的。
02
如何培育對學生終身有益的素養?
養其根,立其本。本就是核心素養,培養的最后是要落在學生核心素養的養成上。經過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研究生,孩子培養完以后離開了學校,這些學生到底怎么樣,我們希望從他們身上能看到什么?這就是我們經常講的,對學生管一輩子、有用的、有社會將來是意義的一些素養,通常講就是需要具備:正確價值觀、關鍵能力和必備品格。
第一個方面是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復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自主發展最主要的解決是要讓孩子能夠成為一個有明確人生方向、有品質生活的人,這個別人替代不了,家長也好,老師也好,孩子真正未來想干什么,是他自己的事情,一定是從小到大,不斷地引導孩子去認識自己,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要接納自己,管控自我,成就自我。
心理學研究人的發展就是這樣,一個人一輩子都在認識自我,認識自我是人一輩子的事情。但現在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方面又有多少呢?所以很多問題就是出在了自我認識的問題,這是根源。
比如初中階段,我們經常講青春期是逆反期,為什么逆反?為什么青春期是多事之秋呢?以前講軟硬不吃、刀槍不入,就是這個階段的孩子。為什么這樣?這與他自我發展的階段有直接關系,人的自我發展一輩子就幾個關鍵期,3歲左右是個關鍵期,開始有自我意識的出現,到初中是一個重要的關鍵期,在心理學中是指的初中出問題是因為自我統一性紊亂造成的,就是“我到底是誰”這個問題,是困擾孩子心理的主要問題,可能老師一句話的表揚能改變他一輩子,同學一句嘲諷的話,可能毀掉他整個時期。這個時候有的孩子會出問題,就是自我的問題。
所有現在逐漸外控式的發展的,到最后一旦撒手、一旦給他選擇,問題就暴露出來了,高中新高考改革就是給大家選擇,本來高中有多樣化發展,學生有不同個性特點。高中有多少孩子能很清晰地說,我適合學什么,大家還是在研究哪個容易得高分,哪個容易競爭,當然這是一個客觀的方面。
我們真正的設計這個方案、政策的時候,考慮的是如何能讓孩子更好的基于自己的興趣、自己的發展,有助于他實現自己個性的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設計高中課程和對接高考的,但這個事能落到什么程度?很多又異化了。
自主發展涉及到兩大領域,一個是健康生活,一個是學會學習,在這兩個方面是最直接的。
第二個方面是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系,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當的人。
馬克思曾說過,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一定是在各種團體里生存發展的,所以OECD的核心素養是指社會異質群體當中的不同能力,就是跟不同的人打交道的能力。我們現在這個方面實際上也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由于觀念、行為方面,特別是和我們的社會責任、社會風氣、品德有關系的。按照OECD的理論,一個是個人的健康成長,一個是健康的社會生活,培養這些素養對一個人來講是管一輩子的,對社會來講要營造一個健康的社會生活氛圍,這些是履行的道德準則。這也是德育相關的問題。
德育方面,我認為是所有學科里面開課時間最長的課程。從小學一年級“道德與法治”,一直到博士研究生都有思想政治課,持續時間最長,花時間累計時間可能是最多的,到大學最少思政課是五門。為什么我們現在還是有些方面不盡人意?
我個人認為,我們現在從頂層設計角度來講,這次義務教育修完以后,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這12年,我們開思想政治課的初心是什么,我認為現在明確了,也具體了,就是這些課的核心素養,義務教育階段的五個方面: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制意識、社會參與、健全人格。開這些課就是為了解決這些問題,育人的素質要體現在素養的養成上。
還有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文化基礎高精神追求的人。
03
初中教育的改革該怎么辦?
基于這些理論思考后,我們初中教育的改革該怎么辦?
第一,從注重教什么到關注為什么教。
要讓孩子感興趣,要讓他體會到學習是有意義的,體會到知識是有價值的,一定要問清楚為什么教。所以這次義務教育課程方案里我反復說必須要把這句話寫上,要圍繞教師為什么教而思考。如果我們去反思,就是為了教而教,為了把教學任務完成,這是不行的。
另外,關于努力與興趣也一樣。問孩子如何才能解決興趣的問題,不是簡單說的努力很重要,但努力不等于一切可能,這就是東西方教育比較的一個最大差異,西方人是能力固有觀,我們是能力發展觀。西方人為什么重視興趣?因為努力沒用,沒這個特長,教育就是解決這樣一個基本問題,真正有成就是靠興趣、特長。
第二,從注重共同基礎到關注個性需求。
我們現在有一個誤區,一說均衡,大家都弄成一樣的。我認為從人才成長、人的培養這個角度來講,可能還要再反思。從學校,是不是每個學校都辦成一樣,就均衡了?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這是一個重大的現實問題、理論問題。現在硬件沒問題,配備沒問題,關鍵是內涵,均衡是指什么?
我個人的觀點是,學校還是要有一點特色的,這與均衡不矛盾,不能太絕對化,每個孩子都學一樣的東西,每個孩子都干一樣的事情,這不是真正的均衡。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全面發展?我經常打一個比喻,全面發展不等于手伸出來五個手指都是一樣長,只有把每一個手指頭都伸展出來了,不一樣長,沒關系,我認為這是真正的全面發展。哪個方面有多大的潛力,就發揮到極致,不要有被埋沒的,可以幾個方面不一樣長。
共同基礎是最基本的,在保這個基礎之上,我們還要關注學生的個性和興趣。人的發展是連續的,從小他會有一些共同性的東西,但不一樣的東西會越來越顯現,世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人不可能同時踏進同一條河流。轉變到教育上,原則是不能忘記的。
如果我們所有的孩子學同樣的東西,創新哪來?我研究創新花了好長時間,我的觀察是一定是多樣性的碰撞才有創新,傳統文化繼承不是靠每個人把所有的東西都學了,你擅長研究老子,他擅長研究王陽明,沒問題,研究老子的和研究王陽明的最后坐到一起一碰撞,所有的東西就出來了,如果所有的都得學,誰都學不透,最后啥都出不來,就是這么個道理。
我們說以色列,彈丸之國,800萬人口為什么厲害?它是文化打架,美國是文化融合,不管怎么樣,都是多元文化的對撞。這些與我們教育理念是有關系的,如果我們尊重每一個學生的基本個性,每個人的個性得到張揚,人和人都不一樣,我們才有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更多不一樣的東西。從文化這個角度來理解,為什么我說我們要越來越關注個性?從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的需求上來說的。
第三,從注重學科邏輯到關注生活邏輯。
這次修訂工作,理念是很堅定的,一定是以素養培養為中心,義務教育課程修訂特別強調學科實踐,強調綜合,如果沒有這些要求,我們知識一定還是碎片化的。為了保證我們能夠支撐實踐性、綜合性教學的需求,這次課程標準修訂費時費力最多的部分就是課標的第四部分——課程內容。課程內容不在于難在選什么,而是難在怎么組織呈現,將來大家會看到這次最大的變化在這里,更多的從孩子學習的過程出發的角度。
另外是分科和綜合,我這次感覺比較遺憾的是我們學科的種類沒有壓縮掉,其實有些綜合。將來只能在實施過程當中,比如方案里面明確要求的,我們的班會、少先隊活動、勞動與法制,分著去上,一定是重復的。其實可以統籌研究打通使用,變成主題式的,總之不要按照純學術學科的體系給孩子教。
第四,延展空間和時間。
初中階段的發育發展,是矛盾最集中的一個時期,生理、心理、思維認知都是一個關鍵巨變期,我們沒有空間和時間,所以我們如何創造點空間,讓孩子展示出他們的個性。因此,我們的學制要適當做點探索,如果現在這個事很難,我們能夠在不改變現在的情況下,一體化的課程設置在一些地方、一些學校能夠打通。為了孩子,我認為我們的學制改革是可以做一些探索的。另外,我們的場館學習可以增加一些,不能總是在學校里。
所以這些都是為了孩子們的未來,我們不要著急他現在怎么樣,回到我們的初心,養其根,俟其實。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