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由江西省教師質量監測評估與服務協同創新中心(以下簡稱中心)主辦的“雙減條件下高質量中小學教育實現路徑”線上專家研討會在江西師范大學舉辦。
受疫情影響,會議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中心常務副主任、博士生導師萬文濤教授就核心素養培育的項目化教學改革理論與實踐成果和參會專家探討。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楊念魯教授、中國教育學會教育管理分會理事長馬憲平教授、武漢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程斯輝教授、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方銘琳教授等出席,來自全省各高校和25所實驗校的教授、校長以及老師等100余人參與會議。會議由江西省教師質量協同創新中心辦公室主任李海紅主持。
三大成果助力教學改革
研討會上,萬文濤說,近三十年來,義務教育學校課堂教學改革成績斐然,但仍然存在問題。為了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中心團隊自2012年開始針對學生素養結構和發展規律以及項目化教學范式進行了持續的深入研究。通過多年努力,團隊在理論和實踐上獲得雙收獲,為中小學教學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
進入新世紀以來,“核心素養”這一話題越來越受關注。該項目研究通過建構超越以往的有關人才素養模型的“記憶樹模型”,對學生素養的結構及其發展規律進行了有效揭示,并在“記憶樹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知識結構”、“智能結構”“品德結構”“素養發展規律”“創新智能”等理論。萬文濤認為,育人和種樹一樣。他認為記憶樹的生長周期和學生的“學思行省”學習周期完全契合,課堂中的每個育人子項目的實施都應按照“學-思-行-省”循環鏈接的要求有序展開。
基于實踐經驗的總結,中心團隊構建了一套指向核心素養培育的“N段·四環·五星·廿技”項目化教學教學范式。萬文濤將課堂教學比作一個超級復雜的生態育人系統工程,“N段”就是將課堂教學劃分為N個階段來實施。“四環”是指教學一定要尊重學生素養“學-思-行-省”四個環節的周期性學習規律,這是課堂教學必須堅守的底線。而“五星”就是中小學教育要以培育基本智能為主線,全面融入特異智能、價值素養、情感素養、身體素養的培育。最后,要想將課堂教學做成優質育人工程,還需把握好二十組育人技術要領,即“廿技”。
中小學“掌上評課”系統的成功研發與應用也是此次研討會展示的顯著成果之一。該系統主要包括數據獲取系統、觀測數據分析系統和評價數據報告系統三個子部分。在應用中,已經全面覆蓋了九個學科和小初高三個學段。作為一款課堂教學行為觀測軟件,“掌上評課”系統具有適應性強、數據分析智能、報告可視化等優勢特色。系統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對課堂情況進行實時記錄,并在課程結束后一鍵生成課堂評價報告,直觀地反映教學過程中的基本情況。這些報告在教師自省、教學評價、領導決策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取得多方面成效
項目開展以來,不論在理論研究成果上,還是應用實踐上都取得了顯著性成效,并產生較大的社會反響。
在理論研究成果上,共在國家級期刊上發表文字8篇,在省級教育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29篇,3個教刊案例入選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心研究人員持續四年協同指導并參與的《鄉土化、項目化、常態化:一所山村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獲評2018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實現了江西省在基礎教育類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上零的突破;2021年,由萬文濤牽頭帶領的《超循環生態系統理論視野中項目化教學設計范式的理論構建與實踐探索》獲得了江西省教育成果特等獎。此外,項目進行過程中,共出版圖書40余冊,其中包括兩部總攬性著作和數套系列叢書。這些書籍的出版,對于推廣實驗具體化、強化教師培訓和師范生培養、豐富師范教育有重要作用。
在實驗校改中,參與實驗的學校由最初的兩所到如今的30余所。吉安三錫坊前田希望小學在2018年獲得國家基礎教育成果一等獎,“三錫坊經驗”成為全國鄉村教育的經典案例。南昌市城東學校也在2018年獲得江西省教育成果一等獎,學校實現了從后衛到前鋒的蝶變,為薄弱學校的發展和進步找到了一條新路子。
專家給予高度肯定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發表了對于項目化教學改革成果的見解,對項目研究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許多建議。
方銘琳教授認為,這是一項具有前瞻性的研究,研究成果對現實有規律性和本質性的揭示,并且極具前沿性、根本性、應用性、公益性。她認為,當下真正觸及教育規律的研究是很難的,現在用六大規律支撐起了研究體系,回應了當下很多的教育研究以及教育現象。隨著時代發展、教學發展,教學活動將不僅僅發生在教師中,但無論如何,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基礎性課堂教學是不會改變的,因此,該項目針對課堂教學的改進研究具有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
馬憲平教授從研究角度出發,指出基于心理學和認知科學角度的研究難度很大并存在諸多困難,但很有意義的是值得深入。此外,基本理論方面很有價值,遵循了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認知特點和教育的基本規律,研究建構的記憶樹模型具有原創性,有繼續深入研究的價值,并建議增強學理性的闡釋。
程斯輝教授表示,研究項目的問題針對性很強,指向學生核心素養培育,因而項目提出的教學改革操作性策略有顯著效果。項目化教學范式建立,本身具有可操作性和可復制性,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同時,在概念上需要對項目化教學范式做一個濃縮的界定,從而更容易讓人理解。
楊念魯教授從申報課題的角度提供了諸多寶貴經驗和建議。他表示,申報報告更多放在方法論和揭示規律方面的關系,方法論指導教學實踐等方面可能會更容易引起關注和認可,因此,建議將重點聚焦于項目化學習和六大規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上。
此次研討會的召開,不僅讓參會的專家和老師對項目化教學改革成果有了一定了解,也為項目成果的深入研究和改進指明了方向。(來源:江西省教師質量監測評估與服務協同創新中心 文:柴蒙、劉淑敏)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