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金震
3月15日,教育部等四部門正式印發通知,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明確全國性競賽活動堅持公益,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不得強迫、誘導任何學校、學生或家長參加競賽活動,競賽以及競賽產生的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
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
從提升自身學科素養,或增加升學砝碼的角度,每年不少學生投身各類比賽,經歷中收獲著知識更收獲成長,但競賽類活動往往五花八門,難免讓學生和家長眼花繚亂。四部門此次出臺全國性競賽管理辦法,明確從嚴控制、嚴格管理競賽活動,原則上不舉辦面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競賽活動。堅持自愿原則,不得強迫、誘導任何學校、學生或家長參加競賽活動。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8年9月,教育部便制定印發了《關于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管理辦法(試行)》,對面向中小學生的競賽活動作出規范要求,連續三年公布通過審核的競賽清單,取消了學前教育階段各類競賽和義務教育階段學科類競賽,大幅削減了競賽數量。雖然取得了不小的成效,但在競賽管理過程中,還存在著違規舉辦清單外競賽、收費或變相收費、評獎過程不規范等問題。
此次公布的辦法優化了競賽組織等,任何單位、組織及個人不得向學生、學校收取成本費、工本費、活動費、報名費、食宿費、參賽材料費、器材費和其他各種名目的費用;不得指定參與競賽活動時的交通、酒店、餐廳等配套服務;不得通過面向參賽學生組織與競賽關聯的培訓、游學、冬令營、夏令營等方式,變相收取費用;不得推銷或變相推銷資料、書籍、輔助工具、器材、材料等商品。競賽以及競賽產生的結果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的依據。在競賽產生的文件、證書、獎章顯著位置標注教育部批準文號以及“不作為中小學招生入學依據”等字樣。
以興趣為基礎來提升學生素養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對興趣濃厚、具有特長、學有余力的學生,不少家長和老師贊同孩子參與其中,在各類大賽活動中得到磨練和提升。“之前,競賽獲獎還可以升學加分,但這樣的政策已經陸續取消了,也引導著大家重新審視競賽。”一位學生家長告訴記者,她看重的是參加競賽帶來的成長,尤其在興趣培養、素養提升方面,一直鼓勵孩子參加各類競賽,盡可能豐富孩子的成長閱歷。
其實,教育部每年公布面向中小學生的全國性競賽活動白名單,涵蓋數學、物理、化學等五大學科競賽,及“明天小小科學家”獎勵活動、全國青少年無人機大賽等,共36項活動涉及小學、初中、高中、中專、職高等不同學段,充分給予學生興趣成長、綻放個性的機會,往往也是學生重點參與的賽事。值得注意的是,從今年起,競賽活動清單每三年動態調整一次,同意舉辦的競賽活動有效期限原則上為3年,在此期間每年舉辦不得超過1次。
“教育部公布的白名單內賽事,涉及自然科學、人文綜合素養、藝術體育等,總體上來說覆蓋面很寬。”青島二中創新辦主任趙忠勇說,參與這些比賽甚至有所收獲,背后實際提升著學生綜合素養,對學生而言也是一個機會。之前,各類比賽比較繁雜,規范性無法得到保障,而教育部出臺政策規范,無疑保障了比賽規范性、高質量,既保障了比賽公益性、延續性,也讓學生在公平的環境當中,與高水平的對手同臺競技。
組“金牌教練”指導學科競賽
通過競賽為升學尋找加分項,以往是部分家長報名競賽的考量,但多年來,教育部門陸續取消各類加分政策,讓學生在同一起跑線上競爭,給以前火熱的競賽降了降溫,真正發掘具有一定特長的學生。一部分具有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特長的考生,可以通過強基計劃、綜合評價招生等方式報考。從不少高校公布的招生簡章看,在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獲獎,往往也是學校強基計劃、綜合評價招生的門檻之一,有不少學生以此叩開了大學錄取的校門。
“從我們學校情況來看,基本每年都有競賽獲獎學生,通過保送、強基計劃等路徑升學。”趙忠勇說,圍繞著五大學科競賽,學校下大力氣做保障,組建了創新團隊,培養起一支自己的金牌教練隊伍,希望給這部分學生更好的成長土壤,不出校門就能夠得到競賽訓練。有特長的學生高一入學后,根據自身特質定方向,利用校本課程和課余時間,在教練指導下向目標前進。
目前,不少學校越來越重視學生特長挖掘,守護著這部分學生的成才之路。記者留意到,此前就有區域在教師招聘時,專門面向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招聘奧賽競賽指導教師,給予住房補貼、生活補貼等政策。趙忠勇告訴記者,培養競賽人才更需要老師全身心投入,他們也在積累的過程中培養梯隊力量。
競賽背后基于興趣和辛苦付出
“參加學科競賽確實很有收獲,背后卻也是看得見的辛苦付出。”中國海洋大學一位大二學生說,她高中參加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在高考中通過強基計劃升入大學。回首看那段備戰競賽的日子,她坦言課余時間基本在備賽,甚至經常到校外參加培訓。在她看來,競賽適合學有余力,有興趣和方法的學生。走上競賽的這條路,要綜合考慮備考風險,一股腦兒地投身競賽,試圖押寶競賽來升學,在她看來是不可取的。
學科競賽并非普適于所有學生,知識點甚至涉及到大學課程,要付出幾倍的努力來學習,趙忠勇告訴記者,競賽對學生要求很高,一個重要方面是學習興趣,需要一股執著勁和意志力,否則很難堅持下來,“把付出當成一種樂趣,當做自己追求的目標,才能覺得競賽路不苦。”同時,每個學生的優勢點不同,具有足夠的邏輯思維,在競賽方面有一定稟賦,這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通過層層選拔參加競賽,最終能夠獲得全國金牌,這樣的人本身也寥寥無幾。
有創新素養、學科特長的人才培養,在趙忠勇看來,應該是一個貫通式的長期培養路徑,畢竟高中階段培養周期太短,小學和初中階段的培養變得迫切。目前,青島在高中階段開展“強基計劃”,2022年將延伸到初中階段。作為省教育廳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市,青島還將推進省拔尖創新后備人才培育項目“奇點計劃”,對接國家戰略,將特殊稟賦學生的個性化培養貫穿到初中學段,在他看來,這勢必會帶來一些改變,也希望更好地助力具有稟賦的人才貫通培養。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