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李娜)2022年全國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南通大學校長施衛東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他十分關注中小學實施“雙減”政策后課后延時服務水平的提高。針對“雙減”后“課外增能”的需求,他建議,教育部門及學校應多方充實教師資源,開發優質教學資源,推動設立專項資金,以確保和提高課后延時服務的質量。
2021年“雙減”戰役打響后,學校擔負的教育責任不減反增,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課外增能”。作為落實“雙減”重要舉措之一的“課后服務”,是“課外增能”重要內容,即學校課后服務的目的不只是減輕學生和家長壓力,更要增強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不僅要全面覆蓋、保證時間,還要提高質量、強化保障。2021年8月,江蘇省教育廳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全面推進中小學課后服務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水平的實施意見》,貫徹落實中央文件精神,努力實現有“減”有“增”。
不過,施衛東發現,當前在開展課后服務的過程中,還面臨一些困難。比如,每天長達兩小時的教學輔導與管理責任主要由學校及各班教師承擔,相當部分教師在“雙減”前已是超負荷運轉。延時服務的實施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服務內容基本由各個學校各自界定,很多學校延時服務的內容較為單一,教學設施設備有限,無法滿足學生體育類、科技類、藝術類等個性化需求。此外,受地方經濟基礎或收費政策等限制,延時服務經費保障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比較好的解決,影響了課后服務層次和水平。
為此,他提出三點建議。一是多方充實教師資源,緩解教師工作壓力。教育部門可根據實際需要,每年招聘一定數量的新教師作為“未來教師”,建立教師資源儲備庫。“未來教師”在跟崗學習的同時參加一定時間的課外延時服務工作,然后再調配至區域所轄學校。同時,聘請身體狀況良好的退休教師返校,分擔部分課后服務工作;聘請專業教練員團隊、體育社團專家等進校園,組建各類體育社團;發揮社會志愿者力量,尤其是已經具備教師資格證的師范類大學生志愿者參與課后服務。
二是開展全面摸排調查,了解學生及家長的真實需求,統籌各方力量提供更好的課后服務內容。可在市或區(縣)范圍內整合少年宮、科技館等校外資源,經過評估遴選,開設課后服務活動項目,為轄區內學校提供按需“點單”服務;教育部門可會同科技部門開展如“科技小工匠”“科創夢想匯”等活動,安排學生在科技活動場所進行科學探究和工程設計等;學校自身可以組建體育類、科技類、藝術類等各類課后服務社團,開展聲樂、器樂教育服務等。
三是建議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統籌課后延時服務專項經費。保障課后延時服務更好開展,并進一步提升課后服務的水平。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