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南早網
2022年1月26日-27日,“人工智能+教育”之中小學創新教育融合應用研討會在京順利召開。與會的教育界專家、學者和校長們對于推動“人工智能+教育”以實現教育資源均衡化發展、智能助教機器人在中小學課堂中的創新融合應用、人工智能賦能新時代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等話題,從不同角度進行了探討和分享。

據悉,北京開放大學原副校長張鐵道、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課程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嘉駿、首師大初教院原副院長高寶英、北京市海淀區紫竹院學區管理中心原副主任張旭畫、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實驗中心副主任張端、首都師范大學朝陽實驗小學校長李福平、北京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校長鄭云宏、首都師范大學朝陽實驗小學副校長李芳等教育專家、學者、校長和諸多教育同仁出席了此次會議,北京執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作為深耕“人工智能+教育”行業多年的企業代表也參與了此次研討。

(執象科技工作人員演示大象智能助教機器人)
為落實國家“十三五”規劃、“雙減”等政策,基于“人工智能+教育”的強大市場需求,大象智能助教機器人應用于中小學課堂教學,目前已在北京、深圳、江蘇、青海、山西等近2000多個班級成功應用,得到了學校及師生的一致認同。北京執象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執象科技)總經理靳清華及公司教研員向現場的教育專家們介紹并演示公司自主研發的大象智能助教機器人。

(北京開放大學原副校長張鐵道校長)
北京開放大學原副校長張鐵道校長表示,執象科技以強大的技術實力、創新優勢,研發的智能助教機器人面向全國區域教育進行實驗的布局和探索,推動了區域教育高質量教學的提升,未來將會是新時期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小巨人。智能化教學的創新可以推動全員的高質量學習;推動課堂高效能的教與學;專注到區域、教師與學生個性化的需求。他希望,大象智能助教機器人不斷升級迭代,助力學生的學習,輔助教師教學,強化并彌補老師不足,彰顯教師優勢,更好地服務于廣大師生。

(右: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課程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嘉駿)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原課程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嘉駿指出,執象科技的員工,利用現代通信與信息、計算機網絡、行業技術、智能控制等新技術研發而成的“智能機器人”在推動中國教育現代化,實施“人工智能+教育”的課程教學改革任務中,辦了一件具有前瞻、引領性的實事。希望繼續發揮新技術在促進教育公平高質量發展上的優勢,遵循教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在政策上要落實國家教育信息化、助力鄉村教育振興、“雙減-提質增效”等課程改革的任務要求;教育教學上,要滿足學校、師生提高效率的個性化需求,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學術上,要研究過往文獻傳承創新,聚集更多有識有能有志之士,發揮集體的智慧潛能,為廣大師生提供更多的學習機會和專業指導,促進教師專業化、信息化發展,助力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教育的振興。

(左: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實驗中心副主任張端教授)
首都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實驗中心副主任張端教授提出,人工智能與教育相結合,能夠減少地域間的教育差距,實現優質資源共享,實現教育公平。在智能助教機器人輔助下,教師更加關注教學過程、教學效果,達到因材施教、個性化育人的目標,通過人機協同教學模式互補互助,真正解決教育問題,實現教育高質量提升。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
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周詳提出,將人工智能引入中小學課堂要緊密與“雙減”政策相結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提升學生素質能力。智能助教機器人要根據學科特性、教師特性更好地適應于教師課堂教學,提升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

(首都師范大學朝陽實驗小學李福平校長)
首都師范大學朝陽實驗小學李福平校長希望,智能助教機器人幫助老師在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真實情境下的學習過程,通過真實情境的展現,幫助學生感知生活,提升思維力。通過智能化、信息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解放教師重復性、機械化的工作,讓教師關注育人,成為學生學習的陪伴者、情感的呵護者、動力的激發者。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小學鄭云宏校長)
北京交通大學附屬小學鄭云宏校長對智能助教機器人給予充分肯定,智能助教內容設計迎合學生發展水平、心理特征,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質量與效率。豐富的教育資源,使教師在完善自身知識結構、教學技能的同時,減輕教師負擔,提升教學能力,增強教師數字素養與教育信息化能力。鄭校長建議智能助教機器人能夠實現以班級為單位的助教實驗,從學生學習態度、行為習慣、學科融合等方面通過智能助教進行大數據收錄,發揮智能助教客觀穩定,從始至終的優勢,對學生提供個性化學情分析,為學校、教師提供定制化服務。

與會者一致表示,要推進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相關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實現對教育的變革,創造教育新業態,以信息化和智能化為支撐,提升教育公共服務水平,促進教育高質量均衡發展。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