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商報
校服質量關系學生的健康成長,也是備受家長關注的教育問題。近日,中國服裝協會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發布國內首份校服采購專項調查報告——《中國校服采購現狀調查》(以下簡稱報告),填補了國內校服采購專項研究的空白。而在去年底,教育部針對《關于積極推進“有效監管下的校服市場化”的提案》進行答復時表示,將進一步明確校服管理要求,并加大市場監管力度,解決校服采購亂象。
校服亂象亟待治理
近年來,因購買校服的問題引發的家校矛盾不時引發輿論熱議。關于校服的投訴與舉報呈高發態勢,相關的案例也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在于校服管理機制仍存在諸多問題。
相關調研結果顯示,依據2至3年一更換,春秋、夏、冬裝套系總價600元計算,可估算出當前中國中小學校服市場需求規模在千億元以上,如計入幼兒園園服市場,則整體規模更大、校服行業市場潛力更加可觀。然而,在供需矛盾方面,報告指出,校服需求呈現不平衡性和多樣化特征,以200元/套以上校服為例,華東地區有17.33%的家長愿意購買,這一比例在西北區域僅為3.16%。不難看出,各地對于校服產品的需求和購買能力存在一定差異。
報告提出,上世紀90年代,價格是家長們對于校服購買的最大考量因素。隨著家長消費能力、審美意識和育兒理念的提升,優先考慮的因素已經轉變為質量和舒適度,且價格敏感度持續下降,這也體現了新時期家長們對于校服選購考量因素的變化。
報告同時指出,校服的供給水平參差不齊。據原中國纖維檢驗局于2018年的調查數據,校服行業市場集中度非常低,幾乎沒有全國性的品牌,行業內營收規模超過1億元的企業屈指可數。報告認為,我國校服產業長期以來形成的小作坊利益圈層、半封閉的拼低價競爭狀態,是很多大企業不愿意涉足該行業的主要原因,而近幾年來嘗試進軍校服領城的大型服裝企業面臨不了解校服采購特點、不熟悉行業標準、難以克服地方保護壁壘、對校服育人功能的理解有待加強等現實困難,大多增長緩慢。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主任楊金純表示,當前我國校服行業存在的主要矛盾是家長、學校日益增強的對于品質校服的需求,與供給端參差不齊的供給水平之間的矛盾,業界應從校服采購這一角度出發,梳理現狀、找出問題、提出建議,進一步推動校服采購有法可依,引導各區域校服采購共同向著民主、公開、透明的方向發展。
完善校服采購立法
報告從中國校服的采購政策、市場供需、典型模式、行政監管等方面進行了深入分析,并針對問題提出相關建議。
在立法現狀方面,報告認為,無論是在國家層面還是在地方層面出臺的校服管理文件,均屬于指導性規范文件,效力層級低。為此,專家建議,有關部委在廣泛聽取行業協會和校服企業意見建議的基礎上,出臺部門規章,為各地校服采購提供可行依據。
報告顯示,自2015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以來,大部分省份通過轉發文件或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校服管理政策,逐步建立起學生代表、家長代表、社會代表等多方參與的校服選用組織,通過建立民主、透明的采購流程,逐步構建優良供給的通道,產品抽檢合格率上升顯著。
報告建議,厘清校服采購主體及職責,通過完善校服采購立法、加強學生及家長參與、增強行業自律等方式進一步規范校服采購模式。推動立法不僅僅是公權力機構的職責,行業協會和校服企業在推動制定法規規章中也有重要的話語權。行業協會或商會可在行業調查、行業統計、行業標準制定、行業資源整合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中國校服產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方表示,無論采用何種采購形式,只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將學生的利益放在首位,都將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建議在制定校服政策時,向多方征求意見,與學校、家長、學生之間搭建良好的溝通平臺,提升校服采購的民主參與度。
加大市場監管力度
按照教育部等四部門于2015年聯合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校服采購單位在采購校服時要符合相關標準,并在合同中標明校服執行標準;校服供應和驗收應實行“明標識”制度,各采購單位購買的校服,要具備齊全的成衣合格標識,并有法定檢驗機構出具的本批次成衣質量檢驗合格報告;鼓勵實行“雙送檢”制度,在供貨企業送檢的基礎上,采購單位可結合實際,將一定數量校服送法定檢驗機構檢驗。
依據上述意見,校服采購應充分保障家長合法權益,學校應在深入論證和與家長委員會充分溝通的基礎上確定選用校服,學生自愿購買校服。校服款式一經選用要保持相對穩定,減少家長重復支出;充分保障校服市場公平,不得違反市場原則采取定點、定商標等方式干涉交易,嚴查對本地校服生產企業進行保護的地方行為,充分保障校服市場公平,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不得實施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的行為,切實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維護校服市場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據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和各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持續開展兒童和學生用品守護行動,強化兒童穿戴用品質量監管,以監督抽查為抓手,覆蓋生產流通全領域,強化中小企業兒童服裝抽查力度。2018年至2020年,以學生用品為重點,組織各地質量、計量、標準化、認證領域聯合開展執法稽查。2020年,全國市場監管部門執法稽查機構在開展校服執法行動中,共出動執法人員18081人(次),查處違法案件126起,涉案貨值139.12萬元。
教育部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規范中小學生校服選用采購工作,著力解決校服選用采購過程中出現的變相強制購買、價格偏高、款式品類過多、變動頻繁、采購程序不規范等問題。繼續加強校服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持續開展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推進風險隱患排查,切實落實企業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多措并舉開展質量技術幫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建立校服信息管理服務長效機制。
(袁芳)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