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需要校長們來統(tǒng)籌做好這個工作。”
劃一下重點吧:
彈性上下班雖好
最怕滿嘴口號卻沒落地!
距離教育部首次提出“彈性上下班”,已經過去整整半年。
這半年里,老師從滿懷希望,到看清現(xiàn)實,到不抱希望,已經心如止水無欲無求。
彈不彈性不知道,老師更忙、更累是事實。
“雙減”之后,老師的工作時間在延長,老師的工作任務在增加,老師的額外任務更多了!
給老師減負,迫在眉睫!
教育改革千千萬
一線教師已承受了太多!
真正有溫度的教育
首先不能對一線教師冷漠!
老師真正期待的,未必就是彈性上下班。
因為即使上班時間再晚,學校里還有一大堆工作等著,即使下班時間再早,回家后還要備課、改作業(yè)、和家長溝通……
只要工作量不減,老師的負擔就會不減反增,“彈性上下班”就沒有太大意義。
老師真正期待的,是切切實實的減負。
曾聽一個老師朋友說:“這年頭當老師,越來越不知道該怎么當好一個老師了。”
她所在的學校實行軍事化管理,不許老師遲到,經常不批老師的請假。
還會倒扣老師的績效分,學生違紀、上課打瞌睡、班里衛(wèi)生沒搞好,都要老師負責。
而校長尤為苛刻,每次開會都要逐個逐個批評老師,搞得老師們敢怒不敢言。
把老師當學生管,只會管得老師越來越心寒。
若老師心中失去了溫度,又怎么能給學生有溫度、有質量的教育呢?
不禁想起北京市昌平區(qū)城關小學的柏繼明,堅持對學校教師實行“散養(yǎng)”:
不寫教案,不考勤,反對帶病上課,拒絕形式主義,將減負進行到底。
在她的管理下,教師們反而出勤率更高,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將一所郊區(qū)小學打造成北京知名小學。
為中小學教師減負
本質上就是為孩子們減負!
我們相信,“彈性工作制”的提出,正是為了給教師減負。
但沒有切入到真正的負擔,沒有解決掉根本的問題,就始終是形式主義,隔靴搔癢。
關于減負,我很贊成林茶居先生的“三不要三要”觀點:
不要一哄而上,不要面子工程,不要制造新的負擔;
要立足實際,要把好事做好,要讓學生真正受益。
以“彈性上下班”作為起點,真正鋪開為教師減負的改革,最終的目的——就是為孩子減負。
1.教育部門——要跟進落實好“彈性上下班”。
任何的教育改革,都要經歷“目標涉及制度建設組織實施”的過程。
如今僅僅提出了目標與設想,接下來就要建設、完善這個制度。
教育行政部門和校長都要解放思想,有規(guī)劃地安排彈性工作制,有步驟地推進彈性上下班。
建立結果導向評價制度,根據老師的教學成果而非寫了多少字材料、加班多少個小時去評價老師。
2.各校校長——要做教師減負路上的“先行者”。
一切精細化管理、數字管理、流程管理,都比不上人性管理。
摒棄各種千奇百怪的制度,減少各種可有可無的對外接待,拒絕各種影響教學的形式主義。
設立班級的正副班主任,分攤老師的壓力;
調整老師的作息時間,讓老師有更多時間去學習和提升。
校長一定要更有定力,更有魄力,幫助教師減負,保持學校的清凈平和。
只有把老師當人看,老師的壓力才會減少,教育才會煥發(fā)出生機。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