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原標題:巨虧22億!光正教育15所中小學剝離上市公司,未來轉型三大方向
21世紀經濟報道王峰北京報道 光正教育(HK:06068)近日發布公告,披露了《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對公司業務影響的最新動態。
光正教育是華南地區經營高端中小學最大的民辦教育集團之一,旗下包括15所寄宿制學校。2020/2021學年學生總人數7萬多人,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各個學段。
不過,2021年9月1日施行的《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下稱實施條例)規定,任何社會組織和個人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實施學前教育的非營利性民辦學校。實施義務教育的民辦學校不得與利益關聯方進行交易。
這重創了光正教育的業務。同其他在香港上市的民辦中小學教育集團一樣,光正教育2021年9月1日起將業務分為受影響實體和余下業務。受影響實體即為旗下學校。
截至2021年8月31日的一年里,光正教育余下業務營收2.2億元,受影響實體營收20.4億元,光正教育虧損22.7億元。
有高爾夫練習室的中學
光正教育創辦于2002年6月,創始人為廣東東莞地產商劉學斌、李素文夫婦。
劉學斌創立了東莞本地房地產企業富盈集團,業務覆蓋房地產、酒店、旅游、家居、物流等領域。劉學斌、李素文夫婦曾以110億元人民幣財富名列《2020胡潤全球房地產富豪榜》第175位。
國內民辦中小學教育集團很多帶有房地產背景,母公司通過房地產業務,擁有建設、運營校舍等基礎設施的便利。
2003年,光正教育創建了東莞市光明中學,并于第二年創建東莞市光明小學。憑借著優質教學和高端服務,入列當地人眼中的“東莞十大名校”。此后,光正教育又在廣東省內的東莞、惠州、揭陽、云浮、順德等地收購或新建了多所學校。
目前,光正教育旗下包括15所寄宿制學校,遍及廣東、山東濰坊、遼寧盤錦、四川巴中、廣安、福建漳州等地。
光正教育旗下的學校動輒實行15年一貫制,可容納學生上萬人。官網顯示,東莞市光明小學和光明中學共處一個校區,最高容量約18300名學生。光正教育2013年收購東莞市華南師大嘉瑪學校后,將其更名為東莞市光正實驗學校,最高容量約20000名學生。
不僅學校規模大,光正教育還主打高端品牌。2014年開辦的惠州市光正實驗學校,當年投資就達到6億元,建設了當時珠三角地區最先進最多樣化的系列學生工作坊,包括室內高爾夫練習室等。
正是在這樣的品牌效應下,惠州市光正實驗學校第一年招收的2000多名學生中,超過60%的學生屬于當地戶籍人口,這意味著這一大批學生放棄了免費的公辦學校而選擇了高收費的民辦學校。
隨著經濟發展,人們對多樣化教育需求逐步增長,這給定位高端的民辦中小學帶來了機會。2021財年,光正教育學費及住宿費收入15.79億元,人均2萬余元。此外,光正教育還實現了4.65億元的餐飲等配套服務營收。
2017-2021財年,光正教育營收分別為9.8億元、12.5億元、16.8億元、17.9億元、22.6億元,持續快速增長。
無法與監管機關正式訪談
高速增長在2021年9月1日戛然而止。這一天,實施條例正式實施,義務教育階段民辦教育回歸公益性,將被剝離出資本市場。
光正教育本應在2021年11月30日公布2021財年業績,但延期到了12月17日。公司也于11月29日停牌至12月20日。復牌當日,光正教育股價大跌近43%。
引發股價狂瀉的原因自然是這份年度業績。
由于實施條例的影響,光正教育將業務分為受影響實體和余下業務。2021財年,受影響實體,即中小學業務的營收為20.4億元,余下業務的營收為2.2億元。

(光正教育2021財年業績)
業績公告中稱,2021年9月1日起,已失去透過合約安排控制受影響實體的能力。
光正教育旗下的中小學資產是通過VIE架構上市的,上市主體是一家在開曼群島注冊的公司光正教育國際控股有限公司,其在香港設立獨資公司光正教育(香港)有限公司,后者在國內設立獨資公司東莞瑞興商務服務有限公司(下稱“東莞瑞興”)。
東莞瑞興通過與15所學校的舉辦者簽訂協議,對這些資產行使財務及運營控制權。業績公告顯示,東莞瑞興通過提供企業管理及教育管理咨詢服務、知識產權授權服務及技術和業務支持服務的方式,收取了15所學校絕大多數經濟利益回報。
按照實施條例,這種協議控制下的利益輸送要被切斷。光正教育近日發布的公告稱,東莞瑞興或余下業務的任何其他實體將不再自受影響實體的學校收取任何服務費。
不僅以后將喪失每年高達20億元的穩定收入,受影響實體的資產凈值還被一次性記為虧損,再加上為受影響實體提供的擔保,因受影響實體終止綜合入賬確認的虧損總額為28.99億元。
上市民辦中小學教育集團或許都將進行這樣的財務處理。港股上市公司楓葉教育(HK:01317)在2021年12月14日發布年度業績,終止綜合入賬受影響學校的一次性虧損高達29億元。
關于實施條例對經營的確切影響,光正教育也在尋求答案。其在近日發布的公告中稱,“本公司盡力聯絡相關中國監管機關以進行正式訪談;然而,據本公司所了解,基于相關監管部門的內部討論仍在進行中,故此無法安排此類建議的訪談。截至本公告日期,就實施條例對本集團合約安排的有效性的影響尚未能從相關中國監管機關取得確認的澄清。”
營收從20億到2億
那么,剝離掉受影響實體后,光正教育上市資產還剩下了什么?
尷尬的是,光正教育旗下每一所學校都是小學、初中和高中合并在一起的K12學校。在一些投資者論壇上,光正教育被戲稱為上市公司已成殼。
根據光正教育年度業績公告披露,余下業務主要從事向學生提供配套服務。配套服務主要包括提供戶外活動、安排校巴、社會實踐以及夏令營及冬令營。
風險在于,配套服務的主要客戶仍然是被剝離的受影響實體。根據光正教育最新公告,受影響實體的最終股權持有人為劉學斌、李素文夫婦,他們已確認,未經光正教育同意,不會向任何第三方轉讓受影響實體。
然而,劉學斌、李素文同時是光正教育執行董事及控股股東,那么,今后光正教育向受影響實體提供配套服務,是否屬于實施條例所禁止的“與利益關聯方進行交易”?目前尚無明確說法。
此外,光正教育從2021財年開始向獨立第三方學校提供管理服務,訂立管理服務協議的有10所學校約4236名學生。雖然收入只有283.1萬元,這也將成為余下業務的一部分。
受政策連鎖反應影響,光正教育2021財年余下業務凈虧損2.22億元,但將與經營表現無關的項目調整后,余下業務的核心凈利潤為7916萬元,雖然凈利潤率高達36%,但規模過小,很難在資本市場講好故事。
未來轉型方向
對于未來的業務方向,光正教育相關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將著力發展以高中教育、職業教育以及覆蓋全教育產業的供應鏈服務平臺。
對于高中教育,截止到2021年8月31日,光正教育共有15000名高中學生分布在11個校園。未來集團將根據不同地區政策法規的操作指引,努力爭取將這些學校的高中部分獨立分拆形成獨立的辦學實體,以實現獨立并入上市公司的目標。
該人士還介紹,未來將加速創辦獨立高中。其中,2021年6月已與四川省綿陽市地方政府簽訂高中辦學協議,還在廣東省內尋求更多高中辦學項目,同時也積極推進與第三方獨立高中并購工作。
職業教育是另一個辦學重點。2021年11月,光正教育已經在四川省廣安市獲批營利性職業高中營業執照并開始招生。在高等職業教育領域,集團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及其下屬的大數據集團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重點推進廣東省東莞市和四川省巴中市的項目。
在教育服務平臺方面,除了已經開展的配套服務和委托管理服務,光正教育還會開拓個性化教育服務,包括教師培訓、教育資源等。
上述人士介紹,光正教育未來成為以教育供應鏈為主的綜合型服務公司。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