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教育部官網在對《關于積極推進“有效監管下的校服市場化”的提案》進行答復時表示,下一步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規范中小學生校服選用采購工作,著力解決校服選用、采購過程中出現的變相強制購買、價格偏高、款式品類過多、變動頻繁、采購程序不規范等問題;繼續加強校服產品的質量監管力度,持續開展兒童和學生用品安全守護行動,推進風險隱患排查;強化社會宣傳引導,充分發揮家長、社會公眾、新聞媒體等作用,深入開展消費品質量安全宣傳工作;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探索建立校服信息管理服務長效機制。
近年來,“校服腐敗”問題屢屢受到社會詬病,其突出問題為價格高、質量差、校服更換頻繁等。人民群眾對此反映強烈。
校服問題之所以亂象叢生,究其原因,重要的一點就是校服背后的利益輸送,存在著“利益黑手”。在有些學校,校服已成為相關領導權力尋租的工具。有些學校采購校服不是通過正規渠道,而是熱衷于自行定制,這就給一些權力尋租者造成可乘之機。有些學校即便進行校服公開招標,也不過是聾子的耳朵——擺設而已,其校服生產廠家早已內定,這種校服生產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直接導致了“校服腐敗”。
斬斷校服背后“利益黑手”,才能營造風清氣正的校園氛圍。首先,這就需要相關部門規范校服采購程序,學校不得另立章程自行采購。其實,早在2015年6月,教育部等部門就聯合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意見》,對規范校服市場、校服質量標準、校服質量檢查、學校選用管理、校服采購管理及監督懲處機制等方面作了具體要求。然而,這種硬性規定在一些地方并沒有很好地執行,而是淪落成“稻草人”。因此,為保證其嚴格落實,還要補充相關的違規懲處細則,以使相關人員“不敢腐”。其次,要不斷強化校服生產和采購的社會監管,壓縮權力尋租空間。校服訂購中有沒有腐敗行為,群眾看得最清楚,所以有關部門要發動群眾進行監督,認真受理群眾投訴。再者,審計部門要適時介入校服選購的全面審計,對校服的招標、生產、采購等環節實施全方位審計,對不按照程序操作,以次充好,偷工減料等問題,一經發現絕不姑息,必須問責;只有這樣,才能以儆效尤,讓不法分子心有忌憚。
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地方,理當成為守法門戶和道德高地,絕不能讓腐敗染指校園。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營造良好的校園環境對學生身心健康也至關重要,決不能馬虎從事。只有保持高壓態勢,讓“利益黑手”無空可鉆,才能遏制校服腐敗,從而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
【來源:今晚報】
聲明: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通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系,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66504493@qq.com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