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過去的21年可以說是教育部為全國中小學生“減負”做出最多努力和貢獻的一年。
從國家到地方出臺的相關(guān)政策來看,“減負”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小到推遲中小學生上學時間、減輕家庭作業(yè)時間,大到取消小學低年級考試成績排名,再到取消非必要的測驗或考試等。這些政策的實施都能夠看出國家有關(guān)部門對“減負”的決心。
特別是取消小學階段期中考試的政策,一度讓學生和家長樂開了花,因為少了一次考試就意味著少了一次排名與競爭,這讓學生和家長都輕松不少。

不過,正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在經(jīng)歷一系列政策調(diào)整后,校園“學情分析”卻悄然上線了,而經(jīng)歷過的老師和家長表示:這分明是不變的配方,還是原來的那種味道。
雙減政策下,小學期中考也被取消
一直以來,“考試”都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以往,同學們在每個學期都會經(jīng)歷兩個重要的考試——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而且這兩次考試都是有排名的。
為了深入落實“雙減”政策,各地區(qū)教育主管部門加大監(jiān)察力度,學校的不少考試被迫取消,這里面包括階段測試、月考、季考,甚至是期中考試。

因為根據(jù)“雙減”有關(guān)政策規(guī)定,學校不得對1-3年級的低齡學生組織任何考試形式的測試,并且不能公布排名等,而這一舉措的確緩解了學生的學生壓力。
但也有家長表示出了擔憂:“階段性的小考沒有了,期中考試也沒有了,不過中考和高考還在繼續(xù),競爭和淘汰還未停止。”特別是“普職5:5”的趨勢,壓力都留在了后面。
教育部宣布取消小學期中考后,“學情分析”在校園中悄然上線
其實,當教育部宣布相關(guān)的“減負“政策后,學校的執(zhí)行情況參差不齊,落實的是否到位也視具體情況而定。

雖然在大的方向上來看,各地區(qū)的小學低年級階段基本上取消了相應(yīng)的考試。但據(jù)調(diào)查情況來看,“學情分析”似乎在不知不覺間成為了“期中考試”的替代品,而且復(fù)制速度很快,各地區(qū)、各學校均在紛紛效仿。
所謂的“學情分析“還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以測試的形式對學習情況進行摸底,老師們也會拿“學情分析”的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情況的考核。
對此,有些家長很不理解,明明是“減負”了,怎么還“披個馬甲”繼續(xù)呢?

“學情分析”成為期中考試的替代品并不難理解
不得不說,“雙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教育的壓力了,特別是小學低年級學生的學習壓力。但從長遠來看,正如家長所說,只要“應(yīng)試教育”體制繼續(xù),競爭就會繼續(xù)。
學生們在小學階段享受到了“散養(yǎng)”的樂趣,不用擔心有考試和刷題,也不用擔心“小升初”的篩選,可是小學是中學學習的基礎(chǔ),一旦小學學習的基礎(chǔ)不牢,在中考競爭就很可能會面臨被“分流”的風險。
而不少學校的“升學率”才是他們招生的“殺手锏”,為了保住“升學率”的優(yōu)勢,他們即使冒著有可能違規(guī)的風險,打著政策的“擦邊球”也不肯收手。

從教學的角度來看,考試越來越少,并不利于老師在教學中看清楚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沒有更加直接的反饋給老師,又如何讓學校和老師查缺補漏,因材施教呢?
所以學校換個形式,以“學情分析”、“學習摸底”等方式,變相繼續(xù)考試的做法就不難理解了。
家長、老師的焦慮可以理解,但“減負”藏著更深的含義
反觀許多減負政策的實施,真的是喜憂參半。

可喜的是國家有關(guān)部門正在努力將應(yīng)試教育向素質(zhì)教育轉(zhuǎn)變,也取得了很多實際的效果。但令家長焦慮的是面對新教改,自家的孩子可能面對中考后就進入職校的命運,而這又是很多家長不愿接受的。
其實,減負的目的是為了避免考試壓力、應(yīng)試教育向低齡化發(fā)展,也是寄期望于低年級的孩子能夠擁有更多童年的歡樂時光,希望他們走出書本,逃離補課班,有更多發(fā)展興趣愛好的可能,這也給了許多孩子發(fā)展天賦的機會,這是利大于弊的事。

試想,如果每個地區(qū)、每所學校都不真正落實“減負”政策,想方設(shè)法的鉆政策的空子,那么即使政策再好,也終將回到過去,無法前進。
共有條評論 網(wǎng)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