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的中小學生,從小就失去了服裝的審美和文化體驗與教育,很難想象未來的前景。學生的著裝,也是代表城市形象和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今天穿什么樣的校服?我認為這其實已經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了
教育永遠是一個社會關注的對象。舉凡“校車”、“盒飯”、“學費”、“擇校”等無不成為一個個重要的話題。近日,滬上媒體刊登了這樣一則也許并不引人注意的新聞:上海市質監局抽查學生校服,抽樣合格率48.78%,創5年來新低。不合格產品中,甲醛含量不合格1批,起毛起球不合格1批,纖維含量不合格3批,使用說明不合格18批。有媒體報道,有些企業被限令整改,要求自行召回不合格產品,但那些早已發放的校服似乎已經沒有辦法收回,或者說有關部門也沒有以法律法規做依據發出強制收回的要求。看來,一定還會有學生每天穿著那樣的校服上學了。
校服要合格,更不能甲醛超標,這是一個底線,在我們的基礎教育發展已經邁向一個新階段的時候,還存在這樣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顯然值得有關部門高度重視。據說,歷年的上海學生服監督抽查合格率始終在80%左右,之所以學生服抽檢合格率創下近五年最低,是因為今年的抽檢首次將“使用說明”作為主要質量項目進行考核,結果只有56.1%的學生服在該項目上過關,一些學生服甚至出現一件衣服兩種標識的情況。增檢一個小小的“使用說明”,就亂了套,似乎從一個側面表明,校服問題并不僅僅體現在質量上。這里,我想從另外一個層面談一談校服問題。
現在的校服為什么很難讓人喜歡?
在上海乃至國內其他地區,大學基本上不再存在校服一說,只是每個學校都有印有學校LOGO的運動裝或者各種文化衫等,除了運動會和重要的活動外,一般也不要求學生統一穿校服。今年暑假到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看到校園中心廣場開有一家規模很大的校園商店,里面有各式各樣帶有學校LOGO的服裝和日用品,來這里參觀或訪問的人都興致勃勃地選購以作紀念;時值盛夏,行走在校園中的學生大都穿著帶有學校LOGO的文化衫,倒是別一樣的風景。
在國內外,中小學則普遍要求學生在校必須穿校服。從小學到初中,我的孩子上的都是所在區里升學率名列前茅的學校,可每到新學期,買回校服,作為家長,我們都只能苦笑。我相信,現在如果對上海的家長和孩子進行一項校服滿意度調查,結果肯定是驚人的,家長不喜歡,孩子更不喜歡,很多孩子甚至從來不愿穿校服拍照。
目前中小學校服,大致有這樣幾個特點,一是“運動裝”,普遍都是一套套運動服裝的樣式,運動裝,顧名思義就是運動或者休閑時穿用,試想一想,學生在學校主要以學習為主,需要安靜的環境和寧靜的心緒,滿校園運動裝,與學校的氣氛很不和諧;二是“單一色”,大部分的校服都是白、黑、藍、黃、紅、綠,或者幾種單一顏色的簡單搭配,與正處于青春年少的學生氣質極不相稱;三是“無設計”,運動裝、單一色本身就注定了設計的缺失,校服成了簡單的實用性商品,缺失了審美和文化;四是“質量差”,大多校服都是化纖產品(這次調查才知道,有的甲醛含量幾乎達到了標準限值的兩倍),洗過幾次就起毛或者破損,又不能經常去添新的,只能讓孩子穿著破校服去讀書。一句話,校服似乎就等同于沒有什么設計、批量生產的低質量甚至不合格的產品。
所謂價格因素,并不能令人信服
不要說歐美發達國家,有時在港臺地區的街頭,偶爾遇到一隊或幾個穿著校服的學生走過,也會讓我禁不住駐足觀看——美觀、大方,男孩穿得帥氣,女孩穿得端莊,顯然都是精心設計過的產品。曾多次與相關人員談到學生校服問題,據說價格問題導致目前對校服不能有過高的要求,的確,從這次媒體報道的意見上看,似乎只要合格就好。
其實,這是一個不能令人信服的理由。大家都知道,服裝是一種高附加值的商品,也就是說,其價格主要體現在品牌、設計、推廣和流通領域,材料和加工成本并不高。中小學生的校服恰好不受這些高附加值部分限制,并不需要什么品牌,因為校服的批量性,企業都知道分享這塊蛋糕的價值,其設計、材料、做工恰好是可以作為能否準入的標準,因為批量大加上需求的穩定性,完全可以省略流通環節,直接與生產企業對接,保持低價位。況且服裝企業如果能夠在中小學校服上提供質優價廉的產品,也體現一種社會責任,同時也是企業的一種品牌推廣與宣傳資源。這樣下來,設計精美、材質優良、價格合理的校服一定能夠拿到,問題在于管理部門和學校是否動過這些腦筋?
穿校服的意義到底是什么
為什么要穿校服?穿校服的意義為何?不知道有沒有人思考過這個問題,依我的淺顯理解,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校服是一種學生身份的標志,“我是某某學校的學生”,穿著它,愛校、榮校就成為自覺追求;校服是一種紀律和約束,“我是學生”,行為舉止要與社會對學生的要求相匹配;校服是一種文化和審美,校服代表一個學校歷史文化的傳承,成為教育學生的無言內容,校服是審美的結晶,學生穿著它,不僅陶冶性情,還會增強美的意識。
從更大的角度講,校服還可成為一個區域和城市文化風格和品位的表征。上海作為國際大都市,正在打造時尚之都,服裝是其重要的標記,如何培養一代又一代中小學生的審美品格和文化涵養,校服的作用也不可忽視,因為它天天與中小學生相伴,耳濡目染,影響不可謂不大。如果我們的中小學生,從小就失去了服裝的審美和文化體驗與教育,很難想象未來的前景。學生的著裝,也是代表城市形象和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我們今天穿什么樣的校服?我認為這其實已經是一個重要而緊迫的問題了。
新學期又開始了,呼吁我們的主管部門、校長、老師、家長和學生,都來觀察一下滿園里的新校服,不僅僅關心這校服是否合格,還要體味一下這校服中的審美和文化。
(作者為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創意學院院長、教授)
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